本文目录:
|
水墨画赏析
最佳答案: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形式,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和意境深远而著称。
水墨画的特点
- 墨色变化:水墨画以墨为主要色彩,通过水的调和,形成浓、淡、干、湿、焦等不同层次的墨色,即“墨分五色”。
- 笔法运用:水墨画强调笔法的运用,包括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以及点染、擦、破墨、拨墨等技法。
- 意境表达:水墨画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留白、虚实结合等手法,表达出深远的情感和哲理。
水墨画的分类
- 按题材分类:山水、人物、花鸟等。
- 按技法分类:工笔、写意、泼墨等。
水墨画名家作品赏析
- 齐白石的虾:齐白石以画虾著称,他的虾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用墨浓淡相宜,笔笔传神。
- 徐悲鸿的马:徐悲鸿画的马桀骜不驯,自由奔放,线条粗犷豪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感召力。
- 张大千的猿:张大千笔下的猿猴超凡脱俗,传神逼真,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湛的技法,赋予了猿猴旺盛的生命力。
- 李苦禅的鹰:李苦禅的鹰以阔笔写意,笔墨雄阔,酣畅淋漓,展现出鹰的阳刚之气和力量感。
- 李可染的牛: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他笔下的牛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展现出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
水墨画的现代发展
现代水墨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表现手法,如戴建利的水墨画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清雅的画风,展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美景,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通过这些要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水墨画的艺术魅力。
水墨画究竟怎么欣赏?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主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朋友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明清山水画鉴赏
{我的答案》: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知山乐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自抑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祟拜图》。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所振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迭与倾斜重迭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迭、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迭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与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和“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说。可以讲,至魏晋以降,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化。
《黄甲图》作品赏析
《黄甲图》是明代画家徐渭创作的纸本水墨画,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绘荷叶下一只横行的螃蟹,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此图笔墨放逸酒脱,只寥寥几笔,就将螃蟹的形状、神态、质感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上面荷叶粗点阔洒,更给人泼墨淋漓之感。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
画作内容
此为墨笔画,图绘破荷残叶,枝叶斜折,知其为深秋季节画:荷叶下一螃蟹,蜷缩叶下,动作迟缓,蟹有甲壳,寓中进士甲科之意。
图自题诗云:“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本幅署款“天池”。钤“徐渭私印”等二印。
图中的水墨加入了适量的胶,以避免水墨渗散,恰是此图的特色所在。图中以墨色画荷叶,画蟹则寥寥数笔,看似草草为之,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笔法一起用才画出来的,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
创作背景
徐渭画蟹,意在蟹有甲而讽寓进士甲科。画上自题诗曰:“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诗意幽默。从《明史·选举制》来看,二甲第一为传胪:很显然,原来是借螃蟹粗莽横行的形象来讽刺那些无识之士,却能黄榜题名进登甲茅。该图创作于徐渭晚年。
艺术鉴赏
徐氏用笔峭拔劲挺,以粗放而精练的笔写螃蟹和荷叶。蟹的造型准确,虽寥寥数笔,却用浓、淡、枯、勾、点,抹等诸多笔法。荷叶用细润的线条勾画出叶筋,用焦墨的线画山叶,显得简练而利落,对蟹的表现用熟练随意之笔,大胆落墨,而在对形的刻画上又很严谨,将甲壳和荷叶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荷叶画得偃仰有致,点画之外更富无尽秋意。
纵观此画,景物简单,布置精巧,笔墨简约洗练,水墨交融淋漓,充分发挥了水墨的表现力。用笔纵横驰骋,能在疏斜历乱中求其真意。用墨泼洒浸润,能在浓淡交错中求其神采、另外,此外在土纸上,墨中喜加胶水,以免水墨渗散,是其特色,此幅画画法也是如此。此自题识,既释画意,又有补白之功。
历史传承
该图曾经张珩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重要展览
2019年9月23日,该作品在故宫博物院和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中展出。
作者简介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人,在诗文、书画、戏剧创作方面都造诣精深。其书法取苏轼、米芾笔意而自成一格,字体奔放,一如其人。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继承梁楷、林良、沈周诸家写意花鸟画的风格,运笔放纵豪爽,施墨淋漓大胆,不求形似求生韵。在大写意绘画上以自身的成就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清代“扬州八怪”及近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会稽县志》、《笔玄要旨》、《徐文长全集》。
邓尚贵 写意人物画的水墨风骨
——赏析邓尚贵的水墨画王旭全
看邓尚贵的写意水墨画,产生出一种独有的视觉体验和心灵感受:一种宁静的美和一份藏于练达之中的狂放,以及囿于内心的孤傲和文人画家的气节;其笔墨的运程与走势充满了一种内敛的旷达和了然于胸的淡定。邓尚贵是一位全方位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皆涉猎;人物又分为罗汉图和现代仕女图,但闻名于海内外画坛的是罗汉图,又被评论界和大众尊称为“邓罗汉”。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所画物象的精神气质。而这气质里面包含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促成他心墨的走向,以及物象内化的精神指向,从而到达一种无我或无为的理想高度,这便是“乃心运也”,成于内心,又发自于内心。
受其南宋画家梁楷《泼墨仙人图》的影响,邓尚贵笔下的罗汉图不但透出了傲骨的仙气,还有一种看破红尘的淡定与自若。《泼墨仙人图》是对传统线形经典语言的背离,是墨象语言真正独立的标志。所不同的是学西画出身的邓尚贵,对人物造型的把握有着精准的尺度,在适度的夸张与变形的技法中,以精到之笔,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的神与情,做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既有新意,又不乏传统的审美趣味。
“目明则以洞察世事,德高则布施其众,身正以浩然之气,步稳则以晓知迷路。”这是出自于邓尚贵作品《明镜图》中的题跋。自然,题跋是文人画家表达心迹的惯有方式,是集诗书画于一体,体现意在画外的胸襟。奇妙的是画中的和尚戴了一幅墨镜,与题跋中的“目明”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但在这里却是隐喻有眼无珠的俗人与眼盲心明的高洁之人。这幅画作于庚辰年即2000年,与画家本身的经历相契合。当时的画家正身患眼疾恐有失明之危险。但这幅作品值得解读的是笔墨,画家借以和尚表达内化的精神物象——自我,大有一气呵成的意味。只见那大块的水墨在他笔下运用自如,且构筑出一种油画的块面感,其中用淡褐色秀出人物大块的肌肉并充满了质感和一种力量的美感;用简练的线条勾画出人物的形神和动态。画中最凝重的浓墨则是披挂于腰间的袈裟。这两笔浓墨是释放画家焦虑的出处,也是画面虚实相生的阴阳调和,很显然,身陷囹圄和眼疾困扰的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怀揣一颗仁慈高洁的心去对待世态炎凉的冷漠。也就是说,画家通过对罗汉的描画,进入到一种无为和无我的境界。所谓的“无为”,就是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即遵循客观规律的法则行事;而“无我”,就是遁世的哲学观,是超越自我奔向理想的高度,而情感与经验促成了画家的自我表达,使得《明镜图》内化的精神物象充满了现实的力量。
另一幅《醉僧望月图》采用没骨的理念,运用泼墨的形式对人物进行造型,形成了块面的视觉冲击力,完全隐去了勾画的痕迹。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像跃然于纸上,使笔不到而意到的美学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人物精准的造型通过水墨的韵律得到有力地展现,且呈现出骨骼和肌肉的纹理:如醉僧的胸肌、大肚等部位的块面肌肉,结实有力且有质感;醉僧的五官轮廓、面部表情和天上的月亮只是用湿墨轻轻一点就极具传神的意味了。而一串醒目的佛珠设色点染,一笔一颗,既是醉僧身上必然的道具又让画面添了一抹亮丽的颜色,正好与醉僧红色的袈裟相映成辉。笔力彰显人物的骨力,没骨的水墨更加考验一个画家的笔墨能力,这是因为水墨与宣纸的交融、渗化;以及落笔,运笔和收笔的节奏把握等细节,得来全要靠数十年的磨砺。
再看《糊涂僧》。依然是简笔勾画,泼墨写意,其醉意朦胧的神态生动逼真,充满了一种现实的意蕴。题跋的文字内容不单是带有一种戏谑的味道,而且形式感上也很有新颖。通过不规则的文字排列营造出一种自家篱下酿美酒的意境。邓尚贵擅长用篆体题跋,既不失工整又可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是因为篆体的破体变形具有延伸性,且充满了稚趣的美感。是故,观此,众僧像的不同表现的是画家对所画人物的不同理解,笔墨的走势和线形的表达各有姿态;但就其僧的神态胜似闲庭信步一般,飘然若仙,又淡定从容。所以在这些作品里,总能感受到道家的虚无,儒家的中庸,佛家的缘空和禅学的恬静,让人在似有似无中体会一种生活的禅意,表达出画家高远的境界。
一直以来,现代女性难以进入国画的创作中,但在邓尚贵的笔下却生出万般风情和无限的怅惆。他的系列现代仕女图饱含故乡情结,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点景均以涪江为背景,构筑出一幅诗与远方的生活画卷。在这些作品里,水墨的韵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块墨、团墨通过笔力的诡异变化,集成体积感,并依靠掌握水墨渗化的向度对人物进行大胆地造型。通过笔法和水墨的走势可以观察出画家快速、精准的造型,皆是在一气呵成的状态下完成的;且泼墨的技艺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使人物的动态更加富有立体感。如《晚风》,立于江边的姑娘双目紧闭双手合十,象似在祈祷什么,又象似在默默地享受这晚风轻拂的温柔之夜。洁白如玉骨感光滑的肌肤伸手可触,墨色的韵致产生出铜雕般的质感。这是一幅全水墨没骨写意人物画,画家通过墨色的变化来展现画面的层次感,采用块墨和团墨构筑人物的骨骼、肌肉,以淡墨点染烘托出人物的点景背景,其中设色的部位是姑娘头上的蓝色发带,与画面的水墨相契合。墨色相互融合又泾渭分明;而墨色的虚实变化通过浓、淡、湿来彰显,使画面产生出一种静远的艺术效果。水墨画的泼墨块面与油画大面积色块的表现形式有着诸多相通的地方,而没骨弱化线的表达,注重团块的效果,其用笔依行而走,墨色则顺势而变。如果说“晚风“的立意重在展现水墨淋漓的交融状态,更多的是体现中国画墨色变化的冷暖和虚实相宜的效果以及留白的意境,呈现东方女性温婉娴熟的典雅和东方美学的和谐静谧;那么《春潮待渡》却是画家的另一种表达。线形与块面的有力结合,通过墨色的深浅凸显人物的肌肉、骨骼、和形体的凹凸有致,展示现代女性时尚健康之美;而裸露的肌肉结实性感,与春潮萌动的主题相契合。画中的女子正在等待渡船抵岸,回家的心情急切。画家从仰视的角度出发,人物立于画面的中央、线描的渡船,以淡墨写意远处的岸,与留白的水平面形成了一个维度空间;而画面右上角那一团淡墨上的闲章与左下角的名章形成了上下呼应的关系,使得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
值得一提的是《今宵月更明》和《玉女》这两幅泼墨人物画。画家以大写意的方式对...进行了大胆细腻地描摹,旨在展现...之美。在《今宵月更明》中,女子身作...的三点式泳装,仰头望着天空怅然若失,画家淡化背景的交代,用淡墨点景,女性的肉质感和挺拔的身躯通过墨色的不同和用笔的变化来体现,在留白虚的处理上也十分得当。从作品里,可以看出画家精神内化中的物象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朝气的女性,她站在江边对着月色和一泓江水感怀:是试图下水游泳还是已经游完上了岸,这幅作品创作于1987年,可见画家对时尚之美的洞察走在了时代的前沿。《玉女》的处理和布局则发生了变化,一个站在江边伸展四肢的女性,透过薄薄的纱衣,女性的胴体清晰可见:乳房、臀部、四肢等肌肉块面通过画家手中的淡墨块形成了西画的体积感,可见笔墨之精到,精到了维妙维肖的逼真态势,而飘逸的纱衣在留白虚的基础上用笔轻轻一勾画,便活灵活现了。远处,点景的淡墨里加入少许的花青,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悠远飘渺的意境,衬托了...之美。笔墨的精神体现在当下,一个画家的心象与墨象的变化是相通的,泼墨技法的纯熟和运用自如是通过对水墨的掌控,对...结构、五官轮廓和面部表情的准确拿捏才能到达如此火候,那些在世人看来难以用笔墨描摹的众多物象,在邓尚贵的笔下,成为另一种表达,并创造出东方女性独有的...美学意境。
虚是艺术的生命,实是载体;观物取象,借物抒情,望象生意,意在画外,是古代文人画家的创作脉络,并通过题跋来展现物象所要表达的精神指向。邓尚贵的雄鸡图和老鹰图,以拟人化的手法展示一种力量之美,一种奋发向上的战斗精神。简练的笔法,大写意的人化物象,画出了画家心中的英武之气和阳刚之美。“酒醉落笔写碧波,淡雅纯真数片荷,听当品鱼年年有,前程似锦岁岁歌。”这是邓尚贵《荷花图》的题跋,画面结构布局清心淡雅,意境深远,以大块淡墨写意荷花,用墨线勾画荷叶的纹理,以富于律动的线条和块墨画出金鱼,留下宽阔宁静的水面。画家以俯视的角度观察物象,将整个世界揽月于胸。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片冰心煮玉壶。《冰心玉洁》借梅抒情,以茶品人生,诗意融融,泼墨写意枝干,墨线勾画花瓣,花青着以点彩;平面构图,利用梅花与玉壶的空间距离,产生出立体的审美视觉。
再来看看邓尚贵笔下的山水画,一是展现丘陵地区丰收景象的《牧歌》,二是描写雄奇秀丽的《巴蜀山水》。《牧歌》借用了版画的构图原理和油画的技法,又不失国画的源脉,使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满。用团墨和块墨写意山路,运用皴法、勾画,使其山路凹凸有致,并呈现出斑驳的纹理;淡墨铺染远处的群山,朦胧又诗意;以墨色的变化体现阴影部分,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以积墨的形式画出果树,点彩点出丰厚累累的果子,用简笔点画骑着水牛的点景人物。这就是画家心中的故乡情,典雅、浪漫,又不失奔放的激情。而定格在画面上方的题跋产生出幽远的意境:小镇朱楼窗外明,红土浅丘收歌声。江河西风吹雨到,独有秋实满载归。传统的题跋,现代的审美情趣,这是邓尚贵国画作品的特点。
另一幅《巴蜀山水》则采用泼墨的形式抒写胸意。只见几块不规则的团墨倾泻在纸上,然后才是晕染,勾画,继而,画面上出现了层层叠嶂的景象:天空、房屋、点景人物,成纵向分布,形成静谧的氛围;这就是诗意山水,寄托了画家对故土家园的美好愿景。虽说是简练的数笔,但却体现了画家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不然,顺势而下的泼墨怎能写意出物体维妙维肖的形状?画家将自己的心境和内心的审美感动放达于山林之中,体现出追求浪漫,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
我们说文人书画家,不单是借物抒情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一点是,具有个性化的水墨风骨,而这种风骨的形成,是一种综合素养的全面体现。画家运用笔墨将其内在的物化注入一种形式的表现,体现出来的却是笔墨的真正内涵,即真诚而精妙;而笔与笔的衔接、交错,与水、墨、纸的交乳相融,渗透出画家的精神境界;画家借助笔墨挥洒瞬间的情感,合着墨色在纸上的晕泽,产生出水墨淋漓和空灵之感,其水墨风骨尽显苍劲、练达;不时,又夹杂着几分狂放不羁信马由缰的性情和内敛之中的孤傲,这就是画家邓尚贵水墨画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