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美文及赏析
最佳答案:
席慕容《桐花》
- 美文摘录: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像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 赏析:这段话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将桐花盛开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将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阳光比作醇蜜,这些比喻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也让人感受到桐花生命的张力和无限的生机。排比句的使用更是加强了语势,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生命的活力在每一个角落迸发。作者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与梦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美好世界。
梁衡《夏感》
- 美文摘录: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 赏析:本文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夏天的热烈与生机。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夏天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从“一锅冷水”到“黛色长墙”,再到“蝉噪林逾静”,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夏日的氛围。作者通过对春天和秋天的对比,突出了夏天作为生命交替旺季的特点,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美好。
张晓风《初雪》
- 美文摘录:现在,太阳升上来,雾渐渐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绿,看起来绵软软地,让我觉得即使我不小心,从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会擦伤一块皮的,顶多被弹两下,沾上一袜子洗不掉的绿罢了。还有那条绕着山脚的小河,也泛出绿色,那是另外一种绿,明晃晃的,像是搀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绿色,却是一堆浓郁郁的黛绿,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下手,都不能拔开一道缝儿的,让人觉得,即使刨开它两层下来,它的绿仍然不会减色的。我的纱窗也是绿的,极浅极浅的绿,被太阳一照,当真就像古美人的纱裙一样飘渺了。你们想,我在这样一个染满了绿意的早晨和你们写信,我的心里又焉能不充溢着生气勃勃的绿呢?
- 赏析: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雪后的绿色世界,从原野到小河,从山峦到纱窗,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绿色的层次和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让人感受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龙应台《目送》
- 美文摘录: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 赏析:这段话简洁而深刻,通过目送亲人离去的场景,表达了人生的无奈与坚强。作者用“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传达了一种独立面对生活的态度,让人感受到成长的苦涩与美好。
龙应台《目送》
- 美文摘录: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 赏析:这段话通过对寂寞的描写,表达了人生的孤独与思考。作者将寂寞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通过陪伴消减的,另一种是更深层次的、需要独自面对的。这种对寂寞的深刻理解,让人感受到人生的复杂与丰富。
这些美文通过生动的描写、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复杂,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心灵的触动和思考的启迪。